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绥德地方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绥德地方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2,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3,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4,转九曲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祀活动,人们为得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转灯一般设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外村秧歌队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日期。
5,妇女习俗
陕北民俗是陕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的合称,可分为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等内容。
陕北文化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可见其历史悠远。在陕北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这片黄土地上,先后有商周时的戎狄,秦汉、魏晋时的匈奴,唐宋时的党项羌,对陕北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陕北羊肉
西北地区以陕甘宁交界的羊肉最为出名,当地羊肉滋补而不羶;陕北羊肉以横山羊肉较为出名。
2.绥德羊杂碎
绥德羊杂在陕北地区较常见,有便宜的杂碎面,也有优质羊杂、纯羊杂。羊杂碎配上油璇,稍微加点辣子和醋,味道更佳。
3.榆林大烩菜
肝子碗托
肝子碗托是陕北榆林市榆阳区镇川家喻户晓的特色美食,也是一种常见的民间小吃。陕北地区在定靖一带产荞麦,所以当地人不断研究摸索荞麦的吃法,荞麦碗托就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种。碗托是由荞面仁加水渗透碾成糊状,过滤去渣盛碗入笼,旺火蒸熟,晾晒后脱出成托,实用时切成长片,越薄越好,再浇上用油炒出的肝子也就是所谓的麻辣肝,一碗光滑细嫩、风味独特的肝子碗托就做好啦。
2.油旋
油旋是绥德的特色小吃,是由面粉刷上食油,然后撒上调料卷起来拧几圈压平,再用擀杖擀成两公分厚,直径十公分左右的圆饼状放入炉子烙制而成,其色泽金黄油亮,层层饼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绵软,油香扑鼻,如果再加入凉拌猪头肉,名为“狮子大张口”,咬一口肥美减馋,是陕北人老少皆宜、有口皆碑的著名小吃。
3.餜馅
餜馅是子州周家硷的名气小吃,简单的来说就是带陷的饼。主要以油酥面团包枣泥馅,用木模压,中心点红,外沿鼓圆如轮,成形后摆入平底锅内,文火烤至焦黄。其皮酥肉嫩,枣香宜人。餜馅始于明代,古人常用来祭祀祖先或敬供神灵,故又曰“果献”。俗言道:周碱餜馅香碰碰,枣馅可口千层层。
4.煎饼
煎饼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早在元代王桢《农中》就有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的记载,可谓历史悠久了。制作过程先要将荞麦粗磨去皮,得了糁子,再将糁子用水浸过,再将多余的水倒出,浸透的糁子装罗布做的袋子中反复揉搓,挤出浆液,按一定的比例兑水后,再用特制的煎饼摊制成20厘米大的如纸薄饼,可以卷各种蔬菜或者熟食肉类,蘸煎饼汤(姜蒜汤汁)或熬制的番茄酱汁而食之和,煎饼状若朗夜之圆月,晶莹如白雪,轻薄似蝉翼,柔韧绵冽,其味沁人心肺,过口难忘。用荞麦做成,极为好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绥德地方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绥德地方特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18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