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鼓是陕北的特色。“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陕北腰鼓的代表,安塞腰鼓广为人知,有着“中华鼓王”和“天下第一鼓”的美誉。
2、安 安塞腰鼓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3、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4、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5、中国特色鼓舞众多包括安塞腰鼓,延安鼓舞·,芦笙长鼓舞, 鲁南花鼓,弹鼓舞等。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戴着放置圣物帽子的巫师为首开路,紧跟其后的是头戴金丝猴头,羌语称作“休匹儿”猴皮帽,手拿挂有鹰爪等避邪物“板铃”的大巫师、敲打着羌语称“日卜”羊皮单鼓、挥舞棍棒类法器的七位巫师组成的队伍,从松柏林外蹦跳而来。
羊皮鼓舞是中国羌族的一种舞蹈。它在羌族人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用于羌族人民的祭祀。传说有一只羊吃了羌族的祖师,然后从天神那里得到了***和衣食知识。
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须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
苗族舞蹈的“三鼓一笙”分别指的是哪“三鼓”:铜鼓、木鼓、水鼓。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邕宁、武鸣等地壮族称岳鼓,环江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瑶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称横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黄泥锻烧而成,两头大,一端呈球形,一端为喇叭形。中间细如蜂腰,两面蒙皮。
腰鼓。狼帐:又名“两杖鼓”。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
广东狮鼓是单面鼓,内含鼓胆八个,这是它最大的特色。材质以较硬的牛皮为鼓面。
艺术特色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
1、特色:侗族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服饰的衣料,妇女的发式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
2、小鼓 各民族的小鼓,因流行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在形制上也有区别,它们多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婚丧喜庆场合、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小鼓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
3、纳西族称板鼓为环鼓,形制较京剧用小膛板鼓略小,用于纳西族洞经音乐,以单箭击奏,在合奏中通常由副指挥(纳西族称副善长)演奏。在土家族民间,用于丝弦锣鼓。在侗族民间,用于吹打乐队中。
4、在侗乡最为流行的打击节奏有:竹筒节奏、扦担节奏、板凳节奏等等,这些都是纯打击节奏的表现形式。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无不充满着节奏,一切客观事物均依赖节奏而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