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感受地方特色民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感受地方特色民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闽南的习俗:
1、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贴春联
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4、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每月的初二,十六要拜拜,保平安,好生意。
每年的除夕夜吃团圆饭,发红包,看节目。
每年的初一走亲戚拜年,大家新年好哈。
每年的正月初九家家户户都要拜天公。
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很隆重的拔拔灯。
每年的7夕都要包“糖果”拜。
每年还有各个地方的“佛生日”
等等......
昆明的民俗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和密祉龙灯盛会等。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你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饮食习惯、服饰装饰、诞生命名、成年仪式、婚姻和丧葬、节日等习俗上,都有浓厚的***教色彩。
***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周时期,信阳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信阳地域文化豫楚交融,商周、春秋、战国以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信阳是姓氏之根,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被誉为“中原侨乡”。信阳文化厚重,现存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子路问津、亡羊补牢、司马光砸缸、优孟衣冠、闻鸡起舞等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的发生地,出土了新中国第一架最完整的战国编钟和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商代古酒,有孙叔敖、黄歇、费袆、魏延、马祖常、何景明、周祖培等信阳籍历史名人,有信阳民歌、皮影戏、花鼓戏、大鼓书、彩绘泥塑、剪纸、羽饰等大别山民俗风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感受地方特色民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感受地方特色民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2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