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陇南地方特色戏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陇南地方特色戏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甘肃省现存活态地方戏曲剧种共13个,其中本土剧种10个,分别为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戏、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外来剧种3个,分别为眉户、京剧、豫剧。
甘肃陇南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比较出名的文县的天池,武都的万象洞,康县阳坝景区,宕昌官鹅沟,姚寨的农家乐极具了陇南特色。面茶,酸菜面,洋芋搅团都是机具陇南特色。康县阳坝的婚俗是女娶男嫁。阳坝的宴席是比较有名的,传统的十大碗是特色。
环境出门见山,山清水秀,生活以大米白面,土豆白莱等为主,主产花椒!群山环抱!陇南人多数热情好客,且只要是陇南人都爱吃酸菜,酸菜也是陇南特产!局部地方也产茶叶,总之陇南生很丰富,应存应有!
小吃当中:多数人爱吃洋芋搅团,高档生活也很很丰富,各方面都说之不尽!我暂说到此!
答: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活特色民俗文化。
文县花灯戏
陇南花灯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流传在文县玉垒一带,是由当地的一种社火小戏演变成为地方戏曲的,约出现在明末清初年间。因为花灯戏在春节正月十五开始演出,台前台后挂满各种彩灯,彩灯歌舞交相辉映,“花灯戏”由此得名。花灯戏在演唱上借鉴了秦腔、川剧等特点,融进了陇南地方民歌、小曲音乐和表演形式,从最初的秧歌剧中脱胎而出,生、旦、净、丑角齐全,成为陇南独特的民间戏曲。
宕羌傩舞
陇南市宕昌县的“宕羌傩舞”是宕昌县木家藏族男性舞蹈,当地俗称“脑后吼”。流传于官珠沟、鹅嫚沟藏区已几百年的历史,是一种原始古朴的祭祀舞蹈,2009年被宕昌县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陇南池哥昼
陇南市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池歌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歌昼”原始、古朴、豪放,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的十二个村寨和石鸡坝、天池等地,是白马藏族在与大自然抗争及对祖先信仰的崇拜过程中继承下来的民族舞蹈形式和传统祭祀活动。队列主要由“池哥”“池母”“池玛”三种不同的角色组成,是白马藏族在对先人的信仰和崇拜过程中继承下来的民族舞蹈和传统祭祀活动。
陇南市礼县人大多数来自山西与陕西的移民,在长期的经商中,把各地的民间小调带进了礼县。又经过六百多年的演变而形成了独具礼县特色的民间小调。礼县社火在演唱中,往往要组成多人演唱的社火班子。一般有唱秧歌、跑马曲、划船、耍狮子、卖药郎、社火官等(夜间社火),也有一些村官白天耍马社火,演员骑在马(骡子或驴)上,他们扮演的有五福、大升官、大登殿、双官诰、香山还愿等戏。
陇南市博物馆建筑总面积5142.24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共三层,具体布局如下:一层包括序厅、多功能展厅、报告厅、安防监控室、接待室及其配套用房。
二层为我馆的主展厅,主要呈现陇南悠久的历史文明。三层包括戏剧服装展厅、专题展厅、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文物资料室等
答:祁山***相传始建于南北朝,历代各有重修,但因历经沧桑,屡遭涂炭。今所存殿宇多系清代、民国时期所建。 祁山,是三国蜀汉诸葛亮统帅大军,挥师北伐曹魏的扎营之地。古往今来,人们将诸葛亮与祁山相提并论,因而名声大噪。祁山***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题诗立碑,寄托情思,庶民百姓,焚香祈佑,加上民间传说、戏剧的渲染和民间祭祀的风俗习惯,使诸葛亮完全成为“神”的化身,祁山成为拜渴、崇念诸葛亮的历史旅游名地。由此,便逐渐产生了“祁山文化”,笔者拙笔陋文,仅择其中四条敬望大方赐教。祁山***修建在祁山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三十多华里,1985年前属于天水市辖区,现为陇南市礼县城东的祁山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陇南地方特色戏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陇南地方特色戏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2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