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特色 > 正文

地方特色物品绘画,地方特色物品绘画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方特色物品绘画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地方特色物品绘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形容图画十分逼真的成语有哪些?
  2.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形容图画十分逼真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图画十分逼真的成语很多,常用的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唯妙唯肖、出神入化、跃然纸上等等,都是形容图画的。

另外如形容画的色彩饱满,线条明快,布局合理等,还有形容画中人物形象生动,画中动物活泼有趣,山水风景则如临其境等等。

地方特色物品绘画,地方特色物品绘画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王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有哪些地方写的特别好?

回答

地方特色物品绘画,地方特色物品绘画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是王健在中秋夜,望月亮寄给杜牧唱合诗。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

地方特色物品绘画,地方特色物品绘画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简述

引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要回答这个问题,仔细品一品这首诗,我们就会了然于心。

《十五夜望月》这个题目交代的其实挺多。“十五夜”说的是农历一个月的第十五天,这天恰好处在一个月的最中间,是月圆之时。人们常常于此时望月,我想可能因此这天被称为“望日”。诗人王建在这天就做了这件事——望月。月亮在古诗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所蕴含的情感往往是思乡怀人,正如李白所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这不是月亮唯一的含义。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往往入韵。这句中的“鸦”和后边的“花”“家”构成有押韵,押的是麻韵。其中“白”字是古入声字,所以当按仄声理解。

中庭,即庭院中央。因为月光皎洁,地上呈现出一片白色,正如李白所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树上栖息着乌鸦,它早已熟睡,并不像王维《鸟鸣涧》中的那只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为什么要写乌鸦睡觉呢?这自然不是闲笔,都是为了衬托人。诗人为何能知道乌鸦栖息于树上熟睡呢?自然是因为诗人未眠啊!那又为何无眠呢?这自然又是因为诗人心中有所思,情愁难以排解所致。

冷露、桂花这些意象都向我们在诉说,这是一个秋季。我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在一个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诗人王建有所感而写的一首诗。在讲上一句的“树栖鸦”时,我说乌鸦熟睡了,可能有人不以为然。我判断的依据有两个:一是诗人用的是“栖”字,与王维用“惊”字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境;二是本句用“无声”二字,紧承上句的“树栖鸦”,同样描绘的是寂静无声的场景。“冷”“湿”二字先后出现,给前两句的写景蒙上了一层凄清冷寂的氛围,在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这些都是景中含情的写法。

这一句算是彻底落实了,这首诗的确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夜写的。“今夜月明”是中秋节的自然特征,“人尽望”是中秋节的民间习俗。人们都在中庭赏月,都能看得见月光皎洁,地白如霜,都能闻到桂花的馥郁芬芳。只是有些人是一家人团聚,共坐中庭;有些人却只能独立中庭,与家人“千里共婵娟”罢了。因此,有些人是喜悦的,而有些人则是黯然神伤的。同样的中秋节,却因处境不同,有着不一样的心境。

诗人王建是哪种人呢?是一家团聚于中庭了,还是“千里共婵娟”的一类?从前两句的铺垫来看,我们的诗人不大可能是第一种人,应该是第二种人。一家团圆必是赏月的热闹场面,那么他就不会敏锐地发现“冷露无声湿桂花”了。最后一句诗人问“不知秋思落谁家”,虽然别人有没有“秋思”不敢肯定,但是自己肯定是有“秋思”的。“秋思”也就成了本诗的诗眼,这是诗人写这首诗最终要表达的情感。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个题目就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诗中的“秋思”表达的就是对朋友的怀念。

如果仅仅是这样,这首诗也就没什么奇特的地方了。这首诗之所以令人称道,广泛传诵,是因为这首诗写的不是一人之情,而是写出了人类的普遍情感。今夜月圆明如水,诗人王建能看到中庭地白,能看到乌鸦栖树,能看到冷露无声湿桂花,其他的人也是可以看到的。这是这个季节,这个夜晚普遍的一种景象,不是诗人所独有,只是被诗人发现了而已。几家欢喜几家愁,诗人发现的就是其中的愁。今夜满怀愁绪的岂止诗人一人?后世读诗之人中,尤其是在中秋之夜吟诵起这首诗,满怀愁绪的也不止一人。这首诗它引发了读者的感情共鸣,尤其是最后一句,代入感特别强烈,每一位读诗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这一句的用字也特别讲究,尤其是“落”字。秋思,那是一种情感情绪,没有实形,是很抽象的一种东西。诗人偏偏给一个“落”字来形容它。这“秋思”就仿佛有了形状,有了重量,它从天空掉落而下,一直掉到人们的心坎上,让人心情沉重。这“落”字化无形为有形,无抽象为形象,让我们这些读诗人一下子就能察觉诗中的愁绪,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王建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诗人,但是他的这首诗确实非常出众,我觉得主要好在以下几方面: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王建写《十五夜望月》,不知改过没有,读来却像发之自然,妙手偶得,天然而成,简直是绝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静中有动,白侧有阴,给了人一个寂静而非常有生命力的世界。让读者想象到,作者立于门前树侧庭中,眼前是素如霜雪的一地洁白,树上的乌鸦已静静的安歇,作者的心地恰如空静一白的庭院打开胸怀对着一轮明月,对朋友的思念是那样真挚和全心全意。



(上图就不能说"地白"了吧?)



这个"白"字简直用得太绝。"白",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和自己的感受,写出环境空静。试想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不叫绿。因为话语者看到了那一点红。而作者说中庭地白,就是眼前毫无杂物,这可以反观作者的胸中毫无杂念,作者是在一心一意的思念朋友。连树上的乌鸦都已经安歇,这个世界就完全是属于他的思念了。

"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地月光宿素如霜雪,也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作者虽然没有说出一个"思",思念之情却深切而感人。



"树栖鸦" 则静中有动,更反衬了夜的静和作者的寂寞。从而也为全诗创造了一个宁静孤独寂寞却并不平面死寂的世界。这是一个特别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诗人的形象也显得更加丰满起来,从而引起更多的读者与他同情。

谢邀。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这个问题犹豫了蛮久,有点不知道如何说起。

王建这首作品流传很广,但也就是七绝一首,才二十八个字,从古到今的人早已经把这首诗分析透彻。如果要照搬那些分析,总归是重新咀嚼,毫无意义,但是又实在难以找到另外的突破点进行鉴赏和夸赞。

王建作为中唐一个下层官僚,一生潦倒,所以他的作品是接地气的,关系民间疾苦的。像大多中唐诗人一样,他既没有李白的才和傲气,也没有杜甫的忧患意识,更没有王维的闲适空灵贵气和佛气。同时由于李、杜、王在盛唐转中唐这个关键时期,已经将唐诗的形式、意象推高到后人无法企及的地步,中唐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看上去好像格律成熟、写诗是家常便饭,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前人高峰实在太高,完全遮蔽了他们写诗的突破方向。

所以中唐诗人,除了那些在细化路径上走出自己特色的几位,如李益的边塞诗,刘禹锡的怀古诗,韩愈的散文入诗,李贺的鬼怪诗,其他人多少都面临着创作困境。

中唐诗人,技巧娴熟却诗思困顿。

王建的这首作品好吗?当然好。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方特色物品绘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方特色物品绘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