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津地方特色儿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天津地方特色儿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昕融、贝瓦儿歌 - 给我一个拥抱
作词:周兵
作曲:李凯稠
发行方:芝兰(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发行人:王时光
编曲:赵伟丞
吉他、Ukulele:李凯稠
贝斯:赵伟丞
合唱:刘曦文、韩若宜
合唱: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正确顺口溜歌词“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出自歌曲《九九歌》
歌曲:九九歌
歌手:河狸村的小伙伴们
填词:公版
谱曲:贝瓦
歌词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是
民间音乐在东北各省满族聚居地区尚有保存,民歌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小唱、风俗歌、儿歌等类别,其中包括《巴音波罗》、《靠山调》、《跑南海》《纸蝴蝶》《摇篮曲》等。其中靠山调被后人改编成二人转曲牌,如《靠山调马前泼水》等。
靠山调是清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曲调,主要流行于满洲人和汉族民众中,因此并非满族小调。这种曲调一般由木管乐器演奏,节奏活泼欢快,常用于庆祝活动和喜庆场合。而满族小调则是指满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类曲调,通常由原声乐器演奏,曲调以悲凉、伤感为主题。满族小调具有较浓厚的满族民族特色,常用于表达对家乡、亲情和爱情的情感表达。
是由约翰·P·奥德威作曲,李叔同作词。
约翰·P·奥德威(John P. Ordway)是美国人,生年不详,曾于19世纪70年代在斯特拉特福德地方建立了美国音乐戏剧学院,创作了大量儿歌和世俗歌曲,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唱剧和音乐喜剧。1867年左右,奥德威创作的歌曲集《美国歌曲集》第4集,在美国流传开来。这部歌曲集里的歌曲对美国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送别》。
而《送别》的歌词是李叔同根据约翰·P·奥德威的曲调填写的。李叔同(1880年—1942年),原名李广侯,字息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他于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法律,次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11年毕业回国,先后任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总结,只不过是大致的,笼统的,整体的印象。只供您消愁解闷,不是学术研究。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人的性格的,是儿歌,请大家把你知道的儿歌说说。
1,北京人,油。
2,天津人,嘴。
说天津人的嘴有两层意思,一是能说吃,二是能说。可惜,他们吃是瞎吃,说是瞎说。
先说吃,天津人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的菜系。受东北人的影响,天津菜偏咸,更要命的是酱油放的多,颜色太深。过年时,天津老百姓家里炖鸡,炖鸭,炖肉,炖鱼等等,都是油煎,上色,放齐了盐醋糖葱姜蒜酱油,最后是一样黑乎乎的,失去了本身的味道。
再说说,天津人是瞎说。一是口气大,比如我在街坊市井,多次听人这样说:妈个B的,谁也别吹牛,中山门是我的。二是大包大揽。天津人说嘛事没有,可能会有事,天津人说你回头听信,极有可能没了下文。三是啰嗦重复,天津人和你讲完一个事,过一会很可能又会把这件事从头至尾再说一遍,两遍,直到你走。
天津儿歌,多多少少有点让人脑洞大开。比如:‘’要想白,赶快塞。要想黑,吃煤灰。要想吃烟筒,赶快去山东。要想变成双眼皮,不怕眼睛变肚脐”。看看,是不是胡说和胡吃。
要说天津人的优点,也有一个字,那就是孝。我在天津几十年,倒是没看见不孝顺的人,哪怕小时候有多少玩玩闹闹,这恐怕于与天津人大多有退休金有关。
4,河南人,差。在中国各省市,现在河南人的口碑很差。可能是古往今来,在河南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太多的战乱,河南成了各民族的大熔炉。比如,以前,我以前看到一张小报,讲一个河南人是人贩子,卖乡亲,卖亲戚,买姐妹,后来把自己女儿,母亲都卖了,实在是令人不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津地方特色儿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津地方特色儿歌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2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