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柳州地方特色剧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柳州地方特色剧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剧。
2006年,桂剧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第一次知道桂剧,是看到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桂剧作为广西地方的特色剧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柳州,有这样一个桂剧团,它隐藏在闹市当中,一个花5元钱就能听上半天时间的桂剧团——文苑桂彩剧团。
我从帖子里了解到,在广雅综合市场里的一个铁皮屋里,有一群年过八旬的老人,仍在坚守着他们的那份初心。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他们佩戴的头饰已充满年代的味道,脸上的皱纹满是岁月的痕迹,但正是这厚厚的胭脂水粉也遮不住的痕迹,为那一场场桂剧增添了一番特殊的韵味。
2019年8月,我去到柳州,根据地图导航找到了广雅综合市场,在市场里找到了那个藏在角落里的剧团演出地,但是遗憾的是,我没有赶上演出。听市场里的阿姨们说,天气太热了,铁棚内温度过高,里面几个破旧的电风扇不足以散热,老人们年纪大了,身体撑不住,便暂时休息了。

虽然没能看上演出,但是就这样返程也觉得有些可惜了,我便和阿姨们交谈起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剧团的信息。让我最诧异的是一场演出居然只收5块钱的门票,现在,5块钱连一杯最普通的奶茶都买不了。显然,5块钱的门票根本就无法支撑剧团的开支,每个月的场地费和演出人员的开销都很勉强,这里的演员基本上都是义务工作,有些老艺术家们常常入不敷出,靠着大家自掏腰包和铁杆戏迷的支助,一直维持至今。
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
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表演初时着红衣戴木面具,后改为化装着戏服,以蜂鼓、锣、钹和无膜笛伴奏,剧目有《莫一大王》、《白马姑娘》等;流行于云南的富宁壮剧及广南壮剧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较大,另有特点。 壮剧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柳州地方特色剧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柳州地方特色剧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3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