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京地方特色 传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南京地方特色 传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说如下:
南京的锁龙井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故事之一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据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曾梦见空中两条龙争斗,这让他担心可能会有叛乱发生。他找来刘伯温解梦,刘伯温告诉他这预示着有叛乱发生,其中***代表朱元璋,另一条则可能是与他争夺皇位的人。为了镇压这条龙,刘伯温在南京城打造了七十二口锁龙井,其中一口主井中放下锁链,锁住了龙。
关于龙脉的传说,故事有点儿长,大家慢慢看。
南京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南京还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但是所有在南京建立的朝代,东吴69年,东晋102年,南朝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南唐39年。后来,明初定都于此,一世而终,仅仅50余年(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仅维持了9年。
为什么都如此短命呢?原来南京经过几番折腾,龙脉不在了。
最早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城还没有成为城的时候,先是吴王的属地,后来被越王占领。接着,楚王又赶走越王,驻军江边的狮子山。有一次,楚王登上狮子山,环望四周,看到此处风景雄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跟随他的术士却说:“这地方风景虽好,但王气太盛!”楚王忙问,如之奈何?
用黄金镇压此地的王气,可保不再出帝王,就是出也是短命的。此乃黄金“镇王气”。术士言道。
楚王同意后,大臣们马上操办在狮子山顶挖坑砌砖,埋下一批黄金。以后南京又有金陵之别名了。
接下来是秦始皇当政的时候,有一天,术士告诉他说南京那地方有王气。
秦始皇最信天命之说,于是很担心,加之谶语“二世而亡”的流传,便命令术士想办法消灭那王气。
故事如下:
南京市有一颗历史悠久的梧桐树,树龄已有三百多年。古时,南京是明清两代的首都,梧桐树在城中到处生长,所以南京有“梧桐树种满南京城”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仅是因为梧桐树遍布南京,也因为梧桐树历史悠久,有许多与南京历史人文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如清代乾隆皇帝在南京游玩时,就在梧桐树下留下了许多诗句。另外,南京的梧桐还因漫天飞絮而闻名。不过,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梧桐树逐渐减少。为了保护这种历史悠久的植物和南京的生态环境,南京市******取了多项措施加以保护,并将梧桐树定为市树。
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的大军兵临南京。建文帝在宫内得知金川门失守后,顿时慌了手脚,这个26岁的年轻皇帝在内宫焦躁不安,几次想要***。
正慌乱中,翰林院编修程济向建文帝进言:陛下何不先暂避一时?
话虽如此,不过此时南京城已被燕军团团包围,想要暂避又谈何容易?少监王钺这时忽然记起一事,连忙向建文帝禀告:“昔日高帝离世时,曾留下一个箱子,嘱咐遇有大难时才能打开。这个箱子现在就存放在奉先殿内。”
群臣一听此言,让王钺赶紧去取。没多久,一个红色的铁箱被取来,箱子上加了两把锁,锁内还灌了铁水。程济率众砸开铁箱,众人看到箱内物品为:三张度牒,三套袈裟、僧帽,一把剃刀和白金十锭,一张朱笔写就的书信。
所谓度牒,就是和尚的***明文书。三张度牒上已经写好三个僧人名字:应文、应能、应贤。朱笔书信的内容是:“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建文帝明白,“应文”正是自己,大臣吴王教授杨应能是度牒中的“应能”,他也愿意追随建文帝出逃;监察御史叶希贤也毅然说到:臣名贤,应是“应贤”无疑,他也同样愿意追随建文帝逃走。
建文帝见此情形,不由得仰天长叹:“我命该如此!”于是命人放火烧毁奉先殿,三人剃发后各穿袈裟,分别逃出宫门。
几人逃出皇宫后,按照约定,天黑后来到神乐观见到了道士王升。王升向建文帝叩头行礼:我知道陛下今天一定会来。
上面这段类似神话的故事,是清初学者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作为史料记述的建文帝出逃情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京地方特色 传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京地方特色 传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3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