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特色 > 正文

潮州地方特色舞蹈-潮州跳舞教学室

本文目录一览:

潮汕英歌舞有什么含义?

英歌舞是英雄之歌,是在歌颂英雄好汉。英歌舞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沿海倭寇海盗频繁袭扰潮州地区,明显是将武术套路、武器、阵形变化、强身健体、对打攻防等结合为一体,平时可以增添节日气氛,战时演员拿上武器就可以上阵杀敌。

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每人手执各类刀、枪、剑、戟,形成声势浩大的武士队伍。

英歌舞领头拿蛇是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在潮汕英歌舞中,领头舞者手持蛇,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也是对这种吉祥象征的呈现。在潮汕英歌舞中,领头舞者手持一条蛇进行表演,蛇被视为神秘、祥瑞的象征。

潮州地方特色舞蹈-潮州跳舞教学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潮汕的英歌舞要用“打”?

1、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

2、对打套式是运用英歌本身具有的单槌、双槌等表演程式,溶进了南拳的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的拳路套式,由于南派武术的有机溶入,因而舞蹈动作显得特别勇猛威风。

3、英歌舞打法如下:舞时每人各执两根被称为“槌”的圆形短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对击木棒,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

潮州地方特色舞蹈-潮州跳舞教学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而现在,英歌舞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的活动。潮阳英歌舞的传承发展是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是潮汕优秀文化的基石,也是研究远古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5、英歌舞——象征吉祥的舞蹈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最有气魄、最活跃的民间舞蹈。潮汕的男子以善跳英舞为荣,女子也以男方英歌跳的好坏为择婿条件之一。

潮汕非遗—英歌舞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

潮州地方特色舞蹈-潮州跳舞教学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受祭孔仪式影响。旧时每年八月廿七日祭拜孔子时,不但要配有整套的音乐和舞蹈,而且舞者有“执短竹”的,这和英歌舞者的“执短棒”有相似的地方。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

英歌舞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舞蹈。传统英歌舞,给一代代潮汕人带来了昂扬的精神振奋、力与美的享受。

特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

英歌舞,又称“莺歌”“唱英歌”等;发源于广东省普宁市、潮阳市,大概成形于清末民初(1850年左右产生,距今有150年左右);2006年,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英歌舞的领舞者时迁,手中舞蛇用以指挥。其实这蛇就是古傩礼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用途是鸣鞭驱鬼。舞蛇开路,功用正与鸣鞭同。

潮州英歌舞表演

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表演形式: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2尺到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2尺。

一般英歌舞的表演活动时间,是为潮汕地区乡村神明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这段潮汕举行民俗活动的时期。相关信息: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中国香港泰国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凌晨4点开始到傍晚四五点,在南园村表演。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

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英歌舞脸谱一般是黑白、鬼脸,多显凶杀之气,以及英歌的队形变化即古傩舞的驱鬼动作等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表明英歌舞是古傩舞改造而来。受戏剧影响。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

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今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潮州英歌舞的由来如下:“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广泛流传于潮汕各地,尤其在潮阳、普宁等地,更是盛行,英歌舞在流传的过程得到不断的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