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主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主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包含: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3、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扩展资料: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要丰富,要宽泛。我认为并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民俗学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看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并不矛盾。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比如春联:红红的颜色,喜庆的感觉!其鲜明特点:
1、避邪。据说“年”是一个凶猛的野兽,每到除夕夜就出来伤人,但“年”惧怕红色,所以家家除夕都要在门上悬挂红色的东西。这是关于“年”和“春联”的神话传说。
2、喜庆。中国人传统以红色吉祥,有大红大吉之说。春节最讲究吉祥,所以用红纸写春联。
难忘的记忆:威县南街狮子舞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威县老城东大街的南面,火神庙街的东面,有一大片空旷地面,大家叫它“大操场”。大操场是县城的中心,也是县委、县***所在地,当时一些大型的活动都会在这里召开,篮球比赛、田径运动会都会在这里举办,一些民间活动也会在这里举行,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大操场更是人山人海,玩狮子的、耍龙灯的、踩高跷的……各种民间艺术都会到这里来展示,这时,大人笑,小孩闹,锣鼓声,笑闹声,此起彼伏,平时空阔冷清的大操场一时便成了欢乐的海洋……
当然,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要数我们南街的狮子舞了。小时候,我最敬佩的两个舞者,今天说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了,一个是我同宗的哥哥,名叫王凤山,个子偏高,待人很亲切;一个是街南头的,我也叫哥哥,名叫张廷文,也很亲切,两个人还是把兄弟呢。我们南街的狮子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舞者配合着震撼人心的鼓点,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站长凳、钻长凳、上高桌子,前空翻跳下,后空翻跳下等高难度技巧。生活中两个都是非常沉稳的人,想不到他们竟能把狮子舞得生龙活虎,活灵活现,配合得天衣无缝,真有点不可思议!足见他们对舞狮的热爱程度。他们一个舞头,一个耍尾,简直就像一个人在舞。记得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几张桌子搭得老高老高,我这两个哥哥,在上面翻滚腾挪,前扑后剪,最后腾空而下,落地后又顺势打了几个滚儿,翻身站起亮相,一时间惊呆了全场观众。
当时我还是年龄太小,懵懵懂懂地记得,大狮子还下了一只小狮子呢!而今,王凤山、张廷文两个哥哥早已作古,当年那只“小狮子”翁正海也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想起当年的景象,如在眼前……
如今,威县南街的狮子舞就像儿时春天放的风筝,夏天捉的蟋蟀,秋天做的游戏 ,冬天堆的雪人,还有那个时而空阔,时而热闹的大操场,以及在大操场留下的童年足迹,都成了我梦中的记忆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主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主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