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特色 > 正文

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的原因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过去稻田里、芦苇荡里面的“害虫”:螃蜞,现在怎么成了香饽饽,为什么呢?

过去稻田里、芦苇荡里面的“害虫”:螃蜞,现在怎么成了香饽饽,为什么呢?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出去吃海鲜,吃大螃蟹,吃龙虾,还有其他的虾类,其中像大螃蟹那些蟹类还是比较多人吃的。这些海鲜价格比较贵,平时我也不舍得吃,只是偶尔在过时过节的时候买来镐劳镐劳自己

说起螃蟹,让我想起了农村以前也有一种很小的螃蟹。我们叫老蟹。真正的学名叫螃蜞。记得小时候无论在稻田里还是农村的小溪里,还有河边都有很多这种小小的螃蜞。而且当时我也不喜欢吃这些螃蜞的。但是我是非常喜欢去抓这些螃蜞的,抓回来之后也是用来喂猪喂狗的。现在觉得自己真的很傻,不懂得吃这些山珍海味。

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记得这些螃蜞喜欢出没在洞里的。夜晚的时候用电筒照着他们是一动不动,是比较容易抓他们的。而且一旦在炎热天气下雨之后是出现比较多的螃蜞的。想要抓这些螃蜞可以在这个时候去抓他们的。

这些螃蜞也是吃腐食为主,也吃稻田里的水稻根系等。是农民比较讨厌的害虫。因为他们出现影响水稻的生长。

那为什么这种害虫(螃蜞)现在成了香饽饽呢?

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农村很多的野味都成为香饽饽的。很多农村的野味在小时候是非常多的,到现在由于过量的捕捉,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农村野味也会越来越少了。比如野生的黄鳝,泥鳅,刀秋鱼,还有其他的野味都大受人们的欢迎,都会成为香饽饽。

对于这种农村的螃蜞,营养价值丰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香饽饽那是当然的。现在农村的螃蜞已经越来越少了,由于人们大量的捕捉。还有稻田里的农药化肥,等污染都会导致螃蜞越来越少。

所谓物以稀为贵,对农村越来越少的野味来说,也导致现在的价格越来越高。这种螃蜞平时我们是用盐腌着吃和用酱料包着吃,是很好的下酒小菜。在你们农村还有这种螃蜞吗?

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一个东西被发现能吃,并且很美味的时候,那这样东西即便原来是个“害虫”,也会变成“宝贝”,小龙虾如此,螃蜞也是这样!

螃蜞学名叫做相手蟹,是一种淡水小型蟹,所以长的和螃蟹很像,个头比较小,体宽也就2、3厘米左右,所以农村人们也称它为小蟹子,虽说主要吃一些河里的微生物或者小贝壳之类的东西,但是也会吸食水稻茎叶的汁液,所以对于种植水稻的农民来说,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螃蜞,因为即便能吃,但是还是对水稻的危害太大了,农民是靠种植水稻吃饭生活的,也不是靠吃螃蜞生活的。

但是对其他的一些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螃蜞对他们没有危害,而且还非常好吃,炸着吃、酱着吃、蒸着吃都非常美味,自然也就成了“香饽饽”。

每年冬天螃蜞冬眠歇窝或者初春解除冬眠的时候是吃螃蜞最好的时候,这时候的螃蜞肉质肥美,而且也没有泥土的腥气,吃起来香味十足,尤其是油炸着吃,连壳一起嚼,又香又脆。

虽然冬季是吃螃蜞的好时节,但是夏季却是抓螃蜞的好时期,这时候由于夏季多雨闷热,所以螃蜞外出活动就比较频繁,晚上在螃蜞经常出没的地方用手电筒照射,很容易就能抓到灯光照射下不动弹的螃蜞,所以小时候抓螃蜞也是一项非常好玩的活动。

螃蜞一种很小的蟹类,与成人大拇指差不多宽,仅有2一3厘米宽,将螯足缩回时正正方方,有人叫方蟹,有人叫相手蟹,雄雌好区分,只要一露螯便知,雄螯大,雌螯很小。

原来我们这山梯田里很多,很讨厌,总将梯田田埂打上许多洞穴,一不小心田里水漏入下一块,在食物不足时,爬上刚发棵的水稻上,将嫩茎钳断匍匐在上面吸取下面供应上来的液汁,这种被螃蜞钳断的水稻,虽然也能抽薪生成稻穗,但下一节明显空稗稻壳多,怎么养也不饱满,常被水稻扇风车一吹,那谷粒到了中间一档漏下,碾米也不到完整半粒,多被渗入米糠中做猪饲料,或泡水饱满后给鸡鸭吃,如果就那样将干的被螃蜞钳过生长的稻穗抛在地上,连鸡都懒理的。

一旦这样螃蜞在一块田里多了,稻田就会严重减产20%以上。非重农药驱赶不走这些螃蜞,一般以前除呋喃丹外除灭不了,伸手去捉,这螃蜞跑得很快,只有待它钻入洞穴中才好伸指头去挖出,那螯钳还会钳人,这家伙一入洞穴就能迅速调转螯朝外,一伸手指去挖不小心就被钳着,还是有点疼的,别的工具钳着打滑,不注意就被扎脱了。以前种那些离山溪不远的梯田会被螃蜞烦透了,它能每年从溪里发展而来,一生一大片,喜欢群集一块田里。

不过我种的那几年,有个堂叔公很好酒,单身,也有些懒,它的田也给了我种,每年在我家称点稻子,再卖点给他酿酒,他菜园也懒得种,常在我家摘菜去吃,人倒很好,有事肯帮忙,只要留他喝酒吃饭,什么事都会做,木匠,篾匠工艺还很细致,有些人说,他磨洋工,混饭吃,他倒不收工钱,一人吃饱就行,那个年代因工钱不高,可以赊账到很久,工匠的吃喝有些标准,那个许多人家拿不出,所以,他事不多。有几次他到我家菜园里摘菜回家,村里几个舌妇就见不下去了,呛他。那山田里有那多多的螃蜞不是很好下酒菜吗?一句话提醒了他,就到我的那片田里去捉螃蜞吃了,吃不完的装在瓶中倒下酒泡着,几天后就红红的,放锅里一炒,还真飘香四处,引得我们这些孩子们都到他家去看弄什么好吃的。

孩子们来了,一人一只的分给他们,因为是酒泡过的,又香又脆,连壳和能啃下,许多小孩子们吃得满脸通红,回家睡大头觉了,大人们也闻迅赶来,会喝酒的喝上了,他也大方,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一天有时贴酒,贴螃蜞几瓶,没了又去捉,总能在夏天几个月里看见他在那片田里转悠,后来田里没了就下河,河里难捉到,螃蜞好象都怕了他,躲缩在河里的深处,他篾匠手艺发挥起来了,做了许多笼子,一条河的放上去,原来他酒瘾倒消失了不少,却上了酒泡螃蜞这食物的瘾。三天不吃浑身没劲儿,几年下来那片田,那条河,无论夏天,冬天,总能见着他身影,河里一排排的笼子都是他放的,村里谁提上来倒些螃蜞去吃,他也不说话,一直吃了十几年,天天螃蜞,人脸都吃得一边黑了,大家劝也没用,他家里总藏着几十缸酒醉螃蜞和螃蟹。我这一片的螃蜞,螃蟹都快被他吃绝了。

年纪大了,村里帮他弄了个五保户,乡里也让他守守大院,吃食在食堂里,他依然觉得不自由,三天二天还是跑到河里捕蟹,乡里也没有了好办法,走不动了送他到幸福院里,他依然记着那忘不断的酒泡螃蜞,前几年还在幸福院里打电话来,他如果死去,一定不要烧纸什么,村里人都如果愿意的,就送他一瓶酒泡螃蜞就是了,倒还齐心,他走了,那些非亲非故村里年轻人都送了一瓶给他,都认为他真的在村里不坏,只是当时上一辈有些市利眼光看不得,他不专注于农事。

在现在人己经吃饱肚子不愁下,多是追求一下美味,原味,自然那原来(害虫)螃蜞也成了香饽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方特色饮食跨区域发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